1、古代十二时辰分别是(1)子时:23点至凌晨1点。
2、夜半,又名子夜、中夜: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。
(资料图)
3、(2)丑时:凌晨1点至3点。
4、鸡鸣,又名荒鸡;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。
5、(3)寅时:凌晨3点至5点。
6、平旦,又称黎明、早晨、日旦等: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。
7、(4)卯时:凌晨5点至7点。
8、日出,又名日始、破晓、旭日等:指太阳刚刚露脸,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。
9、(5)辰时:上午7点至9点。
10、食时,又名早食等:古人“朝食”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。
11、(6)巳时:上午9点至11点。
12、隅中,又名日禺等: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。
13、(7)午时:中午11点至13点。
14、日中,又名日正、中午等。
15、(8)未时:下午13点至15点。
16、日昳,又名日跌、日央等:太阳偏西为日跌。
17、(9)申时:下午15点至17点。
18、哺时,又名日铺、夕食等。
19、(10)酉时:晚上17点至19点。
20、日入,又名日落、日沉、傍晚: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。
21、(11)戌时:晚上19点至21点。
22、黄昏,又名日夕、日暮、日晚等:此时太阳已经落山,天将黑未黑。
23、(12)亥时:晚上21点至23点。
24、人定,又名定昏等:此时夜色已深,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,安歇睡眠了,人定也就是人静。
25、扩展资料时辰的由来观天象的最佳时机应是夜深人静、繁星满天的时候。
26、子夜时分,仰望天空良久,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,低头一看,原来是老鼠在活动。
27、天长日久,人们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。
28、于是,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,成了“子鼠”,并按一天的起始,排在属相的第一位。
29、“马无夜草不肥”,牛当然也是如此。
30、农家以牛耕田,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。
31、丑时,农家自会起身喂牛。
32、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,便成了“丑牛”。
33、凌晨三点至五点,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,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。
34、于是,虎与寅时相联系,有了“寅虎”。
35、五点至七点,天亮了,兔子跑出窝,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。
36、于是,兔子与卯时相联系,便有了“卯兔”。
37、七点至九点,是容易起雾的时刻。
38、据说龙能腾云驾雾,大雾之中才会“神龙见尾不见首”。
39、不过龙是传说中的动物,在现实中看不到,只有大雾蒙蒙之中,人们才会产生龙的幻象。
40、如此,龙才会在辰时的雾中出现。
41、龙和辰时相联系,便有了“辰龙”。
42、九点至十一点,大雾散去,艳阳当空。
43、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。
44、无论有毒还是没有毒的蛇,都是可怕的,蛇最活跃的时刻,便是“巳时”。
45、在造字时,“巳”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。
46、“巳蛇”,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。
47、十一点至十三点,烈日当头。
48、这“烈”,使人想到了人类得力助手之一的马。
49、红鬃烈马是良驹,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一样火烈。
50、马与午时相联系,就有了“午马”。
51、十三点至十五点,未时,骄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乾,可别忘了这正是放羊的好时光。
52、于是,“未羊”应运而生。
53、十五点至十七点,申时,太阳偏西,或雨过天晴,天气显得清爽起来。
54、这时候,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,人们听到了,记在心里,便把这一时刻与猴子联系在一起,于是有了“申猴”。
55、十七点至十九点,酉时,太阳快落山了,家养的鸡该回窝了;再不回窝,天一黑就会找不见。
56、农妇着急了,四处呼唤着,轰鸡入窝。
57、这吃饭喝酒的时刻,也与家鸡入窝相连,于是就有了“酉鸡”。
58、十九点至二十一点,戌时,人们在临睡之前要巡视一番;跟随他们的,是人类的另一个助手——狗。
59、巡视的时刻与狗联系起来成为“戌狗”,恰到好处。
60、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,深夜可以听到肥猪拱槽的声音,主人很高兴。
61、不过要想猪长得肥壮,还得起身为它添食。
62、亥时,自然与猪相连,于是有了“亥猪”。
63、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,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。
64、十二时辰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、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、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、独创于世的。
65、十二时辰是汉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,也是灿烂的汉文化瑰宝之一。
66、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,不分海峡两岸。
67、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-十二时辰参考资料来源:中国网--峨眉山告诉你十二时辰的故事 领悟悠久的中华文化。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。
标签: